22集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受到了观众们的好评。这部电视剧为我们展现了1949年到1954年这段辉煌的历史,尤其突出了伟人毛泽东在新中国初创时期的雄才伟略和平民形象。近日,在京的部分专家、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电视剧的主创人员聚集一堂,对该剧进行了细致的品味。
周福明(毛泽东生前卫士):这部电视剧里的毛主席是用普通话说话的,这个非常好,电视剧首先应该让观众看懂,这是最基本的。毛主席的湖南话有些是很难懂的,比如他说请“笔书”来,实际上就是请秘书来。他说的“香烟”和“纸烟”也不是一回事。在电视剧里一用普通话这些问题都没有了,观众也觉得非常亲切。
唐国强(剧中毛泽东的扮演者):用普通话演戏对演员是个挑战,这要求演员把先入为主的东西、把自己扮演角色时机械模仿伟人的“拐棍”去掉,让演员专心于人物的内心活动,逼着演员把注意力由外转向里,总而言之是逼着演员按艺术规律塑造人物,超越形似,追求神似,这是相当难的。
刘劲(剧中周恩来的扮演者):关于电视剧里的伟人是否说普通话的问题一直是大家争论的话题,我认为对于演伟人的特型演员来讲说普通话就意味着放弃了本来的一些定式,摆脱了简单的模仿,必须去开掘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这一点上讲,说普通话对于塑造人物是有利的。另外,开国的一代领袖形象对于老一辈人来讲是熟悉的,是刻骨铭心的,然而对于年轻人是模糊的,是记忆里的一张张照片和一个个故事,他们说什么话、他们的习惯动作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几乎是陌生的,所以外在的感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准确地表达特定历史情况下伟人的风采、伟人的不同凡响、伟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艰难以及他们大无畏的精神。
杨光远(该剧导演):关于塑造领袖形象是否说普通话的问题,我是在实践中得到答案的。我记得拍《大决战》时,就在这一点上留下了遗憾。《大决战》中的毛泽东说的是湖南话,可是他身边的刘少奇虽然是湖南人却说了普通话,这样就不太统一了。后来我又拍了一部《大进军——席卷大西南》,我请了卢奇演邓小平,开始卢奇不太适应,觉得自己不讲方言就没有了自信。后来经过摸索,卢奇终于找到了感觉,和卢奇配戏的刘伯承的扮演者傅学成也找到了感觉。到了《开国领袖毛泽东》这部戏,演员已经能够完全自然地说普通话了,而且观众也开始认可了这样的表现方式。
王朝柱(该剧编剧):对于用普通话来塑造伟人的问题,我的看法很简单。第一是性格化的语言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而所谓的有特色的地方语言仅仅是摩写领袖人物的一个拐棍。《开国领袖毛泽东》要回归到塑造典型的一代伟人形象上来就要回归到用性格语言来塑造人物上来,性格化语言应该用普通话来表达。
郑伯农(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讲人物本来的方言可能使人物更加逼真。但是,艺术不需要逼真,逼真是一个层次,更深的层次还要传神。艺术需要统一、完整、和谐,比如说我们的地方戏曲,虽然是说地方话,也是统一的一种地方话,绝不是每个人物各自讲各自的地方话。试想,如果演《三国演义》,关公讲陕西话、诸葛亮讲山东话、曹操讲安徽话就乱套了。
陈汝斌(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常务副会长):我觉得影视艺术首先就要考虑面对观众,《开国领袖毛泽东》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还要面对全国各地的观众。所以让观众听懂台词是基本的。在这部戏里有70%以上的台词是唐国强的,如果让他一直说湖南话,效果可想而知。我认为唐国强在这个戏里的语言塑造是成功的,我们听到的虽然毫无疑问是唐国强的声音,但是那声音又是加工了的,变成了人物的语言。这样做的效果肯定比找人配音好,因为专门配音的演员可能可以做到一天配4集戏,可是台词不一定理解得那么透彻。
王伍福(剧中朱德的扮演者):我觉得人民群众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当他们的形象出现在银幕、屏幕上时常常是掌声热烈的,人们的心情通常会很激动。这种爱使得包括演员在内的人都认为这些革命家的形象是唯美的,包括他们的语言特色也是唯美的,所以以前的影视作品里特型演员都在尽力模仿,我觉得现在的表演提高了一个层次,这就是演员开始较量的不是谁模仿得好,而是谁把人物塑造得好。
王希中(该剧化妆师):我觉得塑造领袖形象应该遵守的原则就是“形神兼备”,这个外形不但是化妆,还有演员的自身的修养、气质、风度在里面,有的人生活里很像某个伟人,可是拿到荧屏上就不像了,就是这个道理。
董亚春(该剧摄像):刚才大家谈得较多的是如何演出伟人的风采,我是摄影师就要想着怎么拍像毛泽东。我的这个“像”还包括和许多的幕后工作人员一起营造气氛,把人物的整体面貌放在那种特殊的环境里去,要让人物有岁月感、有历史感。我们为了找到这种感觉,把色调定在黑白和彩色之间的咖啡色,这个色调就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再有就是找到动态的“像”。扮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同志在活动起来时我们的取景框不但要跟住还要找好角度,比如说唐国强有的角度不太像,有的角度又比较像,我们就要关注这些很细节的地方。
唐国强:我还想向大家坦白的是我当初接不接这个戏还犹豫过,原因是我确实感到压力大。一个压力是毛主席的形象别人演过,而且还得到了认可,我再去演不占优势。还有一个压力就是来自观众的,他们已经对我的形象形成了一种定式,我要去改变,而且得到认可非常难。在让主席的女儿李纳同志看片子之前,她也很惊讶地说:哎呀,唐国强演雍正又演我爸爸!说实话开始我没有自信,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直到编剧王朝柱带着研究毛泽东的专家到了剧组,他们给我带来了资料,也给我带来了信心。所以说今天荧屏之上的毛泽东是大家树立起来的,我的背后有很多双手的支持。